昨晚的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,一场名为《寻找语言艺术之美》的演艺活动在这里呈现。这是一场高水平的朗诵表演,也是一堂公开课。主讲人、上戏表演系教授王苏邀请了电影艺术家赵静、影视艺术家刘家祯、电影配音艺术家狄菲菲、播音艺术家方舟一同登台,他们既是表演者,也是讲课老师。这堂《语言技巧训练》公开课,声情并茂,美不胜收。五位名家一起结合朗诵艺术的舞台呈现,分别表演了古今中外名篇,并介绍各人的创作心得。王苏从她37年教学与创作演出的丰富实践中,提炼出朗诵艺术的“八字神器”:“绘声绘色,声情并茂。”她说,根据文字提供的形象,运用音量的大小,声调高低、语速快慢、力度强弱、重音停顿、语势类比等绘出情景,呈现色彩,以情带声,声情并茂,表现各个作品的规定内容及深远意境。她用一篇百来字的小散文《放学了》为例,生动描摹了一对情侣从童年起生死与共的情景,催人泪下。她坐在椅子上朗诵史铁生的散文《秋天的怀念》,在表现作者愧对母亲的痛苦心情时,用双手握拳狠狠捶打自己的双腿,泪水模糊了双眼。这种戏剧化的表现,顿时把观众带入作品的规定情景,让人感同身受,被赞为“一个人,一台戏”。图说:王苏在朗诵表演中刘家祯认为,站在舞台上朗诵就是一种表演,需要戏剧表演的各种元素:当众孤独、内心视象、情绪记忆、语言表达、肢体动作等。他在现场朗诵郭小川的《向困难进军》及屈原的《涉江》的时候,巧妙地运用了舞台艺术的元素,分别呈现了古今不同人物的时代氛围与人物气质。图说:刘家祯在朗诵表演中长期从事电影配音的狄菲菲,在朗诵了玛格丽特·杜拉斯的《情人》片段之后说,朗诵海外的经典作品,不要简单地模仿外国人的“洋腔洋调”,必须去寻找一种作品规定的域外风情与特定意境。不要“见山就是山,见水就是水”,而要山水了然于胸,给观众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。对于“朗诵只要会说普通话就可以入门”的说法,狄菲菲认为,看起来朗诵不需要“门槛”,但入门以后发现“门槛”在峰巅之上。图说:狄菲菲在朗诵表演中方舟为了完成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,特地请了一位琵琶演奏家一起表演。这首长篇叙事诗,通篇是七言句式。这样严格的格律很容易造成单调的平铺直叙。方舟在朗诵时,不仅在语言处理上“平中出奇”,而且还运用了不少戏曲的身段动作,人物形象栩栩如生。图说:方舟在朗诵表演中赵静的朗诵充满电影的镜头感,表演细腻传神。她朗诵的《我是什么》与《杨开慧书信》两个作品,绽放了诙谐与深情两种完全不同的动人情趣。赵静说,不管是什么题材、什么情趣,都要用心读解、用心体验、用心说话,朗诵艺术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与沟通。图说:赵静在朗诵表演中在艺术院校,朗诵教学是表演系台词课重要课程之一,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方式。在校园外,朗诵是群众最普及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。如何进一步提升朗诵艺术的教学及社会朗诵活动的艺术品格?台上的艺术家们进行了可贵的探索。多名上戏师生与朗诵爱好者观摩了这场教学公开课,掌声此起彼伏。上海戏剧学院的《语言技巧训练》是国家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本科课程、上海高校示范性本科课堂公开课。这场别开生面的艺术交流活动,也开创了语言艺术教学的新模式。(新民晚报记者邵宁)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achildren.com/hbyx/6664.html